第十三回 抨新政京城传谤画 揭家丑圣母识良臣[第1页/共8页]

“不可,必然得拆。”张居正的答复毫不含混,见王之诰有些发楞,又弥补道,“身居高位,如履薄冰,夹起尾巴做人尚心存惕惧,那里还敢张扬!”

“赵谦从江陵县令做到荆州知府,在荆州城待了八年,对荆州方方面面的环境,早已了如指掌,根底也打得坚固。我听故乡来的人讲,他与老太爷的干系非同普通,对你在荆州的家人也照顾得极好。此人的特性是矫捷,会办事,但有世故之嫌。再说金学曾,此人在短短两年间,由九品观政骤升为四品御史,升官之快,在国朝中恐怕史无前例。这小我的特性是不怕获咎人,肯做事,在浑浑噩噩的宦海,这类人实属可贵,但他的缺点是恃人傲俗,好大喜功。我猜想,他到荆州必定摆着京官的架子,自恃有你这位首辅支撑,不把赵谦等一干处所官员放在眼里,故两人生了嫌隙。金学曾调拨部属不问青红皂白缉捕税户,乃至误伤了老太爷。赵谦逮着这等机遇,当然会邀约众位官员,对金学曾群起而攻之。我这只是向来信中得出的阐发,至于两人的孰是孰非,派人一查便都晓得,倒不是甚么大不了的难事。现在,我最担忧的,倒是老太爷的伤势。”

此是当朝三结义,

写完这篇《请裁抑外戚疏》,张居正又重新到尾细心看过两遍,自发无一字不当,这才感到完成了一件大事,他长叹一口气,正想起家到院子里逛逛,一昂首,却见游七仍木桩似的站在门口,便问他:

“老爷!”

张居正鼻子一哼,鄙夷地说:“此等小人所为,如果清查反而汲引了他,不必理睬。”

“人生七十古来稀啊,”王之诰俄然间感慨起来,抚髯说道,“老太爷贵为宰辅之父,七十岁上,还要挨人一闷棍。叔大,如果这一棍让人白打了,天下人会如何看你?”

写到这里,张居正的额头上排泄了微汗,手指也感到有些发酸。他搁下笔,两手十指交叉举起来推展了几次,正要接着往下写,却见游七冒莽撞失地一步跨进门来,高喊一声:“老爷!”

“一定老太爷就这么让人白打了?”

李太后坚信张居正说的不是谎话,她本想嘉奖几句,但看到儿子正用探听的目光谛视着她,便又改口说道:

一向默不出声的小皇上,这时插话道:“朕记得,这个赵谦是前年京察时,由你张先生亲身提名,从荆州府同知位上荐拔为荆州府知府的。这个金学曾也是张先生赏识的人物,两人都出自你的门下,为何还要相互攻讦?”

“不谷是想告若兄用刑部名义,发一道移文到湖广事理刑官,让他派一队缇马队赶到荆州。”

各处势豪大户,无端恃顽,不纳本户秋粮,五十担以上,问罪。监追完日,发四周;二百石以上,发边工,俱放逐。如三月以内,能完纳者,还是发落。

姻家态度如此果断,倒让王之诰始料不及,他那里晓得张居正此时正在气头上,要拆毁大学士牌坊,乃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前次荆州府宋师爷来都城,想请他向皇上奏讨题额,被他一口回绝,他本觉得这牌坊已经拆毁,从本日家父的来信中才得知,这牌坊不但未拆,反而请到了徐阶的亲笔赠联。赵谦对他的唆使如此置若罔闻,令他非常恼火。第二,徐阶作为耐久柄政枢衡的宰辅,对他的确有知遇之恩。恰是因为他的荐拔,他才得以在四十二岁时进入内阁。但自徐阶下野,特别是张居正担负宅揆以后,两人的干系变得有些奥妙。徐阶闲居乡里以讲学著书为乐,但他的三个儿子却称霸处所,依托徐阶的弟子权势,大肆侵犯良田。松江府官民几近每年都有告状的本子送达都城。张居正颇感难堪,如果施以重惩,必定会有人进犯他忘恩负义;如果不管不问,他的有关制约“豪强大户”的一应办法岂不徒具空文?在这时候,如果把徐阶的撰联刻上大学士牌坊,无异于误导世人――徐阶家属仍在他的庇护当中。这是他最不肯定见到的事情。第三,直到明天早晨,他才明白家严为何对赵谦如此看重,本来两人之间竟有着如此骇人的黑幕买卖。恰是家严的保举,赵谦才升任荆州知府。他有一种被人捉弄的感受,是以对赵谦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产生了思疑。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