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之不得,名曰微。
学不学,复世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但是不敢为。
善数不消筹策;
世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信不敷焉,有不信焉。
贤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第五章
不知常,妄作凶。
六合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上善若水。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善之与恶,相去如何?
第十四章
玄门晓得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抵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涵养之道,更加玄门守1、心齐、坐忘、佩服、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玄门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阐扬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根据。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人之所畏,不成不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在汉朝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才改“恒”为“常”。)
《品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玄门典范,以是有学者以为《品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较着的玄门的九九归一的思惟,在内容的豆割上未免牵强。但品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朴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划一。至清朝魏源初次破此常例而分《品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品德经》,又称《品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当代先秦诸子分炊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期间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调个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惟的首要来源。品德经分高低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汗青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1]
保此道者不欲盈。
犹兮若畏四邻;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整天。
第八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豫兮若冬涉川;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一章
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
夫唯不成识,故强为之容:
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
不自伐,故有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八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其次,亲而誉之;
第二十六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六合以是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善行无辙(zhé)迹;
第二十章
渊兮似万物之宗。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不尚贤,使民不争;
此三者,不成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