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常,妄作凶。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六亲反面,有孝慈;
善行无辙(zhé)迹;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是谓要妙。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五音令人耳聋;
《楚简老子品德经》窦中亮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湛兮似或存。
唯之与阿,相去多少?
何谓贵大患若身?
第十一章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恍兮惚兮,此中有物。
第二十七章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吾何故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悠兮其贵言。
知此二者亦稽(jī)式。
民之处置,常于几成而败之。慎(shèn)终如始,则无败露。
是以圣报酬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窈兮冥兮,此中有精;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十四章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第八章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豫兮若冬涉川;
何谓宠辱若惊?
第一章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第十五章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二十四章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品德经》提出了“有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汗青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唐朝)的治国方略。这类思惟在经济上能够减缓群众的一些压力,对初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必然感化。汗青上《品德经》注者如云,乃至有几位天子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品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返国,对日本社会生长产生过影响。《品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建了玄门,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玄门的根基典范。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何如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其次,亲而誉之;
第四章
涣兮其若凌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二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故大制不割。
国度昏乱,有忠臣。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其次,畏之;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成开;
大道废,有仁义;
《品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讲授说,是玄门根基教义的首要构成之一,被玄门视为首要典范。其作者老子也被玄门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品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以是应当说玄门吸纳了道家思惟,道家思惟完美了玄门。
听之不闻,名曰希;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