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锄头要挥好[第1页/共2页]

徐平把这些讲给韩琦听,韩琦想了想道:“经略此话实有事理,不过,要与番贼比这些只怕本朝不占上风。据我所知,番贼之军本于部族,酋长就是大小首级,自小教习,上动一指下即知其意。并且他们兵法又酷,传闻番贼用饭,皆要举手掩辩才敢食,恐怕上位者见到开口觉得他们有话要说。并且他们平常放牧,弓马纯熟,闲时打猎,共同又精,这些都不是我们中原人所能比的。要跟番人比规律整肃,奋英勇战,非啖之以厚利,刑之以酷法不成!出京之前,朝中诸公无不如此觉得,琦觉得所言甚是!”

你不能说游牧民族平时骑马以是兵戈的时候有上风,这一点建立,汉人平时挥锄头舞镰刀也一样是上风,上风还更大。真正的启事还是农耕民族军事文明的断层,从五胡乱华到安史之乱,再到大宋立国,遵循游牧民族的军事文明去想题目已经成了支流,此时的文人论兵就是从这类军事文明根本上来的,天然是南辕北辙。

“当然不是,民与兵千差万别,可不是只看手中有没有刀枪的分歧。新募来的兵,先要训好,过了从百姓变成兵这一关,才会分到各军当中。”既然韩琦提起来,徐平便就多说几句。“从民变兵,窜改做百姓时的风俗,统统遵循条令行事,称为训。这时他们熟谙军中的法律、轨制,风俗军中的日子,初学作战的本领。至于本领好与不好,在这个时候不过量考量,只要会了就好。分到各军以后,遵循先前训时练会的本领,再多加演练,到纯极而熟,称为练。从训到练,是选从民到兵这一关,再过真正成为合格兵员一关。凡是过不了这些关卡的,就不能补入军中,或为厢军,或为杂役,军中不答应滥竽充数就是了。”

徐平看着韩琦,好一会才笑了笑:“事理不辨不明,话不跟你讲透了,看来你对军中事还是只知外相,将来带兵是难事。番人游牧,弓马纯熟,又如何?两阵比武,可不但是弓马对射,还要一刀一枪去砍去刺。刀枪砍刺,便如中原人挥镰刀、使锄头,如何不听人说汉人地种得好,以是善使刀枪呢?他们打猎的时候共同精美,我们汉人种地收割,一样有薅鼓田漏,千百人一起向前,便如军阵普通,又差在那里?我跟你说,这人间,只要锄头挥得好,泰山一样挖得倒!你讲这些,说汉人兵戈不如番人,没有半分根据。只不过几百年来,汉人被番胡欺负得苦了,一向打他们不过,找这些借口安抚本身罢了。至于番胡军法酷烈,那是因为他们是各部族强行捏合在一起,不得不如此罢了。军法之严,与科罚之酷,没有半分关联。前人说得明白,乱世才需用重典,承平时便当宽刑以恤民,这话放到军中来,便就是战时法律要严,平时还是宽恤为主。我军中讲忠恕之道,便就是触及到军事,如练习、行军、作战,军法必然要严,而在平常,则主讲仁恕。对军事松散,一丝不苟,军事以外的平常则宽松活泼,一宽一严,一松一驰才谓之道。”

韩琦张了张嘴,终究还是没有说甚么,又把嘴闭上了。徐平的那一句几百年来被番胡欺负得苦了,才编出这些借口来安抚本身,让韩琦无话可说。

真正讲起来,骑射还是有上风的,固然没法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正面相对大多没法撼动步兵军阵,但矫捷的上风太大了。但这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上风对比,还远不敷以抵消国力的差异,宋军打不过别人,跟平常出产风俗的分歧干系很小。

新兵集合整训,分发各军后再配以久经战阵的老兵作骨干,是秦州几支雄师拉起来的根基形式。有了这类形式,才气包管军队范围敏捷增大战力根基不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