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所学再多,终究都要千机归一,正如李玄都连续学了“北斗三十六剑诀”、“太阴十三剑”、“慈航普度剑典”,终究还是整合为了“南斗二十八剑诀”,宁忆也是走了这条路,与李玄都分歧的是,他用刀而不消剑。
宁忆涓滴没有因为面前之人是本身的嫡亲之人就心生踌躇,又是持续数刀,不见刀光残影,轻风不起,寂然无声。便是宁奇也没有捕获到宁忆的出刀轨迹,只能仰仗直觉连出十数剑,周身竟无半分马脚,将宁忆的出刀悉数防下。
这倒是宁忆在承平山无忧谷中练刀多时,又自创了一门对敌之法,这门对敌之法胜在一个“奇”字,要的就是出其不料,如果俄然用出,就算敌手高出他一个境地,也难以在短时候内破去。可宁忆一旦用出了此种手腕,与他划一境地之人,是不管如何也敌不过百余招的,就算是高出他一个境地之人,也要败在这个出其不料之下。
宁忆以双刀对敌,“欺方罔道”以窜改成主,“大宗师”以刚猛为主,宁忆双手双刀刚柔相济,阴阳相辅,初度碰到之人,定要手忙脚乱。宁奇也是如此,不过他毕竟修为高深,见多识广,此时已经垂垂看出些许端倪,宁忆手中的“欺方罔道”迅捷凌厉,窜改万千,倒是以困人、管束为主,反倒是“大宗师”,势大力沉,不动则已,一动便是雷霆之势,取人道命,要好生防备。
作为当年与李玄都打平的人物,宁忆的确是个不能被小觑的人物,哪怕他现在还未跻身造化境。更何况现在的宁忆与方才离开牝女宗的宁忆已经大不不异。
宁忆拔刀以后,刀尖斜斜指地,刀刃朝向本身,而刀背朝向宁奇,固然宁忆没有开口说话,但意义非常较着,请宁奇亮出兵刃。
宁忆挡下宁奇的一剑以后,随即以“欺方罔道”向宁奇攻去,但是并非直来直去,倒是画了一个圆圈,好似满月。宁奇一时不知这“欺方罔道”要刺向何方,只得向后一退,暂避锋芒,可宁忆脱手快极,宁奇后跃退避,“欺方罔道”划成的圆圈又已指向他身前,圆圈越划越多,初时只要三个,数招一过,三化九,九化三十六,自成步地,已将宁奇完整覆盖此中,观战中人中少有庸人,已经有人看出些许端倪,这等手腕,仿佛与张海石所用剑法有些类似,又与太微真人所用的“北斗三十六剑诀”有些相通之处。
便在这时,宁忆忽地寻到马脚,左手“大宗师”猛地一刀当头劈下,气势雄浑,仿佛挟局势而至,让人躲无可躲,避无可躲,倒是儒门的路数,同时“欺方罔道”所划圆圈却覆挡住了宁奇前后摆布,令宁奇绝无闪避躲让之处。宁奇只得以手中长剑硬接了他这招。但听得一声巨响,刀剑订交,宁奇本人修为高绝,无甚大碍,可手中长剑倒是被“大宗师”生生崩出了一个缺口。
就在这时,宁忆左手中的“大宗师”迅猛劈下,固然宁奇勉强闪过,但听得轰然一声,在空中上劈砍出一道长近十丈的沟壑。
当初李元婴对上李玄都,便是李玄都占尽上风,仍旧几乎命丧李元婴之手。此时宁奇对上宁忆,也是如此。儒门大祭酒,境地虽高,但长年养尊处优,极少与人比武过招,偶有脱手,也是点到为止,甚少有存亡搏杀的经历,若论对敌比武的经历,那里比得上李玄都、宁忆、李元婴一干人等。
先前宋政没有在乎,此时才重视到了本身的佩刀竟然在宁忆的手中。也如秦清那般,开端重视起这个与本身并列其名的长辈。
幸而宁奇的境地修为要高出宁忆一筹,在千钧一发之际险之又险地挡下了这一刀,不过他握剑的手掌还是微微一颤,宁忆这才惊觉宁忆的修为之高,间隔本身已经相去不远,进境之快,比他当年在儒门的时候强出不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