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好歹也算是皇商一脉,对官府中的事儿多少也是晓得一些的。
对于营兵来讲,只要两桩事儿能够动,一是兵手命令变更戍边兵戈,二是都司和行都司请调,而都司请调只要一个来由,那就是有乱匪造反或者倭寇入侵本地。
他是湖州人,读书仕进抢先生都在江南,嗯,扬州不算江南,但也紧挨着江南边儿上,对山东这边的环境委实不太体味。
冯佑没有提登莱等本地之地,第一起途悠远,二来戍守海疆的营兵也不是普通人所能触及获得的。
漕兵倒是就在这附近就有驻扎,但是谁都晓得漕兵是些啥货品,名义上是庇护漕运的卫军,但实际上早已经沦为了一帮靠着水道为生的渣滓,乃至比那些卫所士卒另有不如,底子不值一提。
就算是真正映证了的确起匪了,赶上一个没担待的,没准儿还要叨教兵部,当时候就不晓得是多久了。
冯佑明显也晓得这一点,驻镇营兵和九边驻军一样,普通说来底子不会听处所上的,即便是都司和行都司的行文他们也要考虑一二,视环境而定。
“贾先生,我晓得你的意义,营兵变更很难,时候必定来不及。”冯佑决然点头,“要比及营兵来,只怕都水过三秋了。”
别说拉出去兵戈,就算是真正遭到了匪盗攻击,只要事情不是太大,都更情愿把它压下去。
而真正保存体例的不过一千余人,而这一千余人中也是老弱并存,能有一半拉得出来上阵的士卒便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便是普通的盗贼盗匪,也不能变更营兵,那是处所上衙门和巡检司的事情,再不济也另有兵备道调集各地卫所士卒帮手措置。
以是对漕兵来讲,天大地大不如漕粮大,只要不危及漕粮安然,他们都不会参与任何其他事件。
这营兵根基上是从各卫所的精锐抽调出来的,由带兵总兵、副将和参将、游击、守备这一类的坐营官来执掌带领。
冯紫英当然不晓得这山东一省驻有几处营兵,不过冯佑却晓得。
像临清卫遵循大周体例该有五千六百人的卫军,但是大周因循明制,实际上三分之二以上皆沦为屯兵,也就是所谓军户,以屯田为主,早已不习军务,只是充作兵员额定来源罢了。
冯佑瞅了一眼贾雨村,这贾雨村倒也短长,一句话就问到了关头。
这突发的匪乱让他也是心神大乱,一时候也不晓得该如何是好,拿不出多少应对方略来。
大不了以“漂没”这个由头来敷衍了事,这都成了常例。
五大天下性的水次仓地点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再加上一个海运的天津,就成了保障北都城百万人丁粮食供应的最大倚仗。
“佑叔,除了营兵和卫军,这周边可另有能求救之兵?”冯紫英也是束手无策。
但在本地各省除了各卫所的卫军外,都还在关键之地驻有营兵。
有点儿担待的,也需求行文让德州或者济宁抑或是济南的营兵出兵临清,这一来二去怕是没有十天不可。
换句话说,这些力量相称于各省驻军的应急力量,才是真正能够用来打硬仗的军队,既要接管兵部号令随时抽调戍边兵戈,又要卖力一地的安宁,而像现在的卫军已经沦为普通的治安力量,很难撑得起大局了。
更别说官方求援求救,那一句话便能够推到处所卫所那边去了。
“沿运河一线,只要济宁和德州有营兵驻扎,东面济南也有。”
因为漕粮乃是大周都城百万人的生命线,以是这几十年来倒也无人敢打漕运安然的主张,这也使得运河沿线的漕兵日趋沦为和民户无异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