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7章 公私要分清[第1页/共2页]

“现在的尚书令是谁?”

贺齐汗如浆出,躬身领命。

贺齐进帐,向孙策拱手施礼。见郭嘉、庞统在侧,笑得诡异,贺齐不免有些惶恐。

最狠的栽赃,就是让你没法解释,越解释越黑的赞美。大奸似忠,大恶似善,在郭嘉这几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贺齐赶紧解释道:“将军,你珍惜百姓,不肯横征暴敛,我非常附和。我并非是想多请兵,只是但愿将军能答应我自行募兵,不消将军拨付任何军饷、物质。”

“京兆名流赵叔茂(赵戬)。”

孙策感觉本身的脑筋有点不敷用,和这些聪明人打交道实在不是甚么轻松的任务。

“我晓得你贺家财力薄弱,养得起兵,但是别人如何办?看着你贺公苗一人建功,他们能没有设法吗?还是说不必诸将共同,你贺公苗一人就能攻取豫章?你想募多少兵?一万,两万?”

贺齐赶紧躬身。“齐岂敢,不知将军此话从何提及。”

孙策随即请来诸将商讨。得知江北战事将起,诸将也有跃跃欲试,岂有分歧意的事理。孙策做出了安排,他让部曲将林风带领一千精锐亲卫营留守吴县,共同虞翻、蔡瑁稳定吴县,需求时可征调四周诸屯的屯兵。又派贺齐赶回太末,筹办由南线进兵豫章。祖郎驻黟县,为丹阳南部都尉,共同陈到稳定丹阳。其他诸将随他北上,观情势而动。

如许一小我担负尚书令,恐怕是天子为了安抚大臣特地选的,也是向关中世家表白态度。但物极必反,天子如此倚重关西人,迟早会引发关东人的反弹,朝廷的情势只会越来越庞大。至于前面会如何演变,谁也没法掌控。

“可行。”

贺齐收转意神,假咳了一声,拱手道:“承蒙将军火重,授齐方面之任,统兵取豫章,齐感激不尽,内心惶恐,故来向将军请计,请将军详言方略。”

只可惜战略再好,对方不入彀,你也没招。荀彧的尚书令是被免了,但他还在宫里,宠任还是。是荀彧能言善辩,还是天子信赖他,眼下还不好说,但这个成果明显不敷以让郭嘉如此高兴。郭嘉如果这么轻易满足,他就不是郭嘉了。

“奉孝问新兵能不能战,是有甚么打算吗?”

孙策缓缓点头,但脸上的笑容却不见了。他严厉地看着贺齐,语重心长的说道:“公苗,你用兵谨慎,未雨绸缪,这当然是功德。如果能够,谁不想具有更多的人马?但眼下环境庞大,吴会粗安,根底未固,不宜大肆发兵,不然耗损太大,不免有杀鸡取卵之嫌。”

孙策留下沈友。吴郡已经根基安宁,沈友将随他出征。考虑到袁绍随时都有能够南下,孙策兼顾乏术,他筹算让沈友做副将,一留一守。沈友欣然从命,又提请孙策,贺齐与祖郎分歧,他的功业心比较重,并且贺家气力绝非祖郎如许的山贼可比,他能够会要求更多的体例,孙策应当掌控大局,相机而定。

“担忧甚么?兵力不敷?”

“公苗是说我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吗?”

孙策对此人一点印象也没有。不过提到京兆名流,又姓赵,他很天然地想起了赵岐。这两人不会有甚么干系吧。郭嘉随即证了然他的猜想。赵戬是赵岐的族子,很好学,言必称诗书,供应仁者爱人,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但……没甚么用。

郭嘉这几句公道话可比弹劾狠多了。弃暗投明?荀彧承认,获咎袁绍,不承认,获咎天子。孤身入长安?如何看也不像与袁绍划清边界,倒像是别有用心。复兴名臣?或许是想做权臣呢。

但是孙策一开端就把他堵死了。孙策对此非常敏感,他这时候提这个要求是不是合适?但是不提,他又没掌控取胜。无法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将军,豫章是大郡,人丁比吴郡、会稽加起来还要多。豫章与丹阳毗邻,此中山贼相互相同,兵力太少,恐怕不敷利用。齐并非贪多,只是担忧误了将军大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