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天蟾舞台(一)[第1页/共2页]

“我的哥哥。”

她身边有个穿戴西装的男人,年纪在三十岁摆布,精瘦的个子,文质彬彬,头发向后梳着,暴露饱满额头,嘴角特别有型。他给嵯峨光递脱手帕,问出一句日语:“他是谁?”

“你有中国哥哥?”

早晨七点,嵯峨光、芥川先生、陈公哲在二马路吃了苏式的鳝丝面,便来到劈面的天蟾舞台。表面是个西洋修建,舞台两侧挂着两只大钟,上面竟另有“三炮台”卷烟告白。舞台雕栏中间写着“天生人语”。

芥川先生来了兴趣:“陈先生,我们去天蟾舞台吧!”

他叫陈公哲,上海精武体育会的骨干。这些年来,他将精武门开到了天下各地,乃至走出国门,在南洋乃至北美宣言霍元甲的精力及技击。

“秦北洋坐进了少帅的汽车。我传闻少帅广结天下豪杰,最爱请朋友看戏。他到上海不到七天,每夜都要看京剧。今晚,天蟾舞台有一出大戏《鱼肠剑》,或许他会去那儿!”说完磕磕绊绊的日语,他又用中国话自言自语,“士别三日,当刮目想看!相隔四年,想不到这小子出息了啊!”

说到芥川先生,固然年纪悄悄,却已是日本第一流的文学家。他是以大阪每日消息观察员身份来中国的,已从南到北游历了几个月,前两天刚回到上海,筹办过几天回日本。

日本少女接过手帕,擦鼻涕同时擦着眼泪:“是的,芥川先生。”

最后,嵯峨光才认出一个冲过起点线,骑着乌黑的汗血马,身材比统统欧洲骑手都高大的中国人,竟然就是“哥哥”秦北洋!

而光对于上海的印象,首要来自三年前的初春,秦北洋伴随她流浪时的陈述。

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1日,上海跑马厅。

七天前,圣诞节的这天,嵯峨光乘坐的轮船驶入黄浦江。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凝睇水雾朦朦的外滩,江面上哭泣的巨轮,仿佛窥视一个童话天下。光的父亲嵯峨侯爵,恰好来上海办事,不放心把背叛的女儿一小我留在东京,就像前次把她带去巴黎一样,这回就把她带来了上海。

在看台上层的包厢内,十五岁的光猖獗地喊叫,不断地蹦出“斯古伊”“刚八代”,跟一开端的贵族淑女判若两日,要晓得她但是假装过在倡寮长大的。

“这算是擦肩而过吗?”

三人只能坐到楼下,立即有堂倌送来热毛巾。芥川先生刚要拿起毛巾擦脸,却看到中间一名器宇轩昂的中国人,在用热毛巾揉搓面孔以后,竟在毛巾中擤了一泡浓浓的鼻涕。因而,芥川果断地回绝了毛巾。

“秦北洋!”

“她叫孟晓冬,刚冒出来的角儿,只要十五岁。”

除夕“贺岁杯”,上海滩万人空巷,刚好陈公哲预定了上海跑马厅的包厢,又略懂几句日本话,便带着芥川先生与嵯峨光同业,让两位日本客人开开洋荤,这是在东京也看不到的西洋景。陈公哲早就传闻过芥川先生的大名,临时放下中白天的嫌隙,先行待客之道。

他们身边另有其中国人,三十来岁,裹着棉布长衫,胸口搭一条黑领巾,结结巴巴地用日语说:“我熟谙这小我,他叫秦北洋。四年多前,在上海,我们打过一些交道。某种程度来讲,我还是他的仇人呢。”

少顷,舞台上的灯亮光起,先是锣鼓,再是胡琴,接着是观众们雷动的掌声……

这句是日语,嵯峨光,与他隔着无数小我头,隔着鞭炮声声的音障。当她换成汉语“秦北洋”,秦北洋已跟从一名年青的将军,坐进玄色奔驰轿车,在南京路上绝尘而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