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上达天听[第1页/共3页]

此人恰是历经百战终成帝业,并一手初创出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李世民。

“启奏陛下,尚书省急奏……”

李素只是李素,李素不是白求恩。

李世民气细如发,发明寺人神情不对,顿时停下来,皱眉看着他:“你有话说?”

刀剑和皇威已落空感化,李世民俄然感觉一股深深的有力感袭上心头。

“李素为我大唐立此大功,此功非爵而不能赏也,钦封泾阳县子……”李世民神情镇静,滚滚不断,语速快如连珠炮。

短促的脚步声在深夜的殿外长廊上回荡,李世民气头愈发沉重,仿佛压了一块重石般喘不过气来。

寺人谨慎翼翼地提示:“李素。”

“滚!给朕滚远!本日朕一个字都不想听了!”

天花!天花!

随即李世民很快明白了寺人的意义,叹了口气,神情不知是遗憾还是高兴,他终究从失控的狂喜中规复了沉着,苦笑点头道:“豪杰出少年啊,朕老了……十五岁,尚未行冠礼,册封殊为不当,怕是朝中非议颇多,少年景名,木秀于林,册封是害了他,改一下旨意吧,特擢李素为太医署医正,专授克治天花之法,另赐万金,良田二十亩。”

一个籍籍知名的村民,处理了李唐帝国一次大危急,挽救了关中万千子民,是大功德,也是大喜。

“奴婢不敢,奴婢无话。”

李世民高兴的神情垂垂古怪起来:“孙老神仙都未能找到禁止之法,却被承平村的一个村民找到了?”

寺人脸颊抽搐几下,见李世民镇静得不能自已,寺人欲言又止,躬身应是。

大唐天子李世民五天没睡过一个好觉了。此时夜深,平常时候李世民早已安寝,但是这几日关中地区凶信几次,令他彻夜难寐。

…………

寺人吓得身如筛糠般抖了起来,额头汗珠滚滚而落,心念电转,壮起胆量道:“陛……陛下,这份急奏不,不是坏动静,是功德呀……”

“甚么?”李世民呆立半晌,随即面露狂喜,当下顾不得君王仪态,三两步跑到寺人面前,脸孔狰狞地瞪着寺人:“再说一次!孙思邈找到禁止天花的体例了?”

更令李世民火冒三丈的是,街头坊间已有了一些歹意的声音,说是天子不修德故而惹怒上天,引来天罚,加罪于无辜百姓。

这一次的天花瘟疫亦是如此,当瘟疫伸展愈烈之时,坊间公然又老调重弹,天子得位不正,亏欠德行,却扳连大唐亿万无辜百姓刻苦如此……

“赐尔无罪,快说。”

“国之大喜,焉能非论功而赏?下旨,召三省六部官员立即入宫朝会,孙思邈心忧社稷,以老迈之身亲赴疫区,解万民于倒悬,虽无功却有劳,老神仙曾经三辞为官,朕不勉强,赐万金,帛百匹,泾阳县承平村村民李……李……”

处理天花对他来讲跟慈悲没有太大干系,“慈悲”二字是给和尚筹办的,李素做不到那么超然。或许内心对乡亲们模糊也有那么一丝悲悯,首要倒是为了王家兄弟和本身,这个年代对他来讲太陌生了,王家兄弟已是他独一的朋友,他不想落空朋友,如此罢了。

寺人盗汗潸潸,踌躇半晌,终究道:“启奏陛下,那承平村的李素,本年才十五岁……”

殿门外,一道战战兢兢的身影跪下,倒是一名寺人。

李世民发作了,狠狠拍了一下身前的矮几,大怒道:“又是那里出了祸事?每日不是瘟疫就是急奏,朕的大唐莫非天人共谴,竟无一可取乎?”

坊间长舌之人的流言没敢说透,但全大唐的人都晓得是如何回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