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第二十五章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品德经》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此三者,不成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湛兮似或存。

视之不见,名曰夷;

六合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品德经》提出了“有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汗青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唐朝)的治国方略。这类思惟在经济上能够减缓群众的一些压力,对初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必然感化。汗青上《品德经》注者如云,乃至有几位天子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品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返国,对日本社会生长产生过影响。《品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建了玄门,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玄门的根基典范。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俨兮其若客;

孰为此者?六合。

知名六合之始;驰名万物之母。

吾以是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玄牝(pìn)之门,是谓六合根。

不自见,故明;

六亲反面,有孝慈;

国度昏乱,有忠臣。

第二十章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为有为,则无不治。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朴散则为器,贤人用之,则为官长。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八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第六章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是以贤人欲不欲,不贵可贵之货;

第二十二章

涣兮其若凌释;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知此二者亦稽(jī)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第二十四章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天然。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dùn)兮!

繁华而骄,自遗其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一章

恍兮惚兮,此中有物。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贤人有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上善若水。

保此道者不欲盈。

五音令人耳聋;

第二十七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第二十八章

何如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唯之与阿,相去多少?

故处置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信不敷焉,有不信焉。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贤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二十六章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学不学,复世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但是不敢为。

五味令人丁爽;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