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谈度牒巧使系縻术 说玉娘触痛离别情[第1页/共7页]

“你说。”

“依我看,吕阁老要求致仕,原是有芥蒂。”

张居正半晌默不出声,俄然长叹一声言道:“玉娘虽为小女子,却不避短长知恩必报,真乃有巾帼豪杰之风。”

“吕阁老迈体想着这是件小事。”

张四维是嘉靖三十一年的进士。父亲是山西富甲全省的大盐商,母舅王崇古、同亲王国光都是朝中驰名誉的大臣,他本身庶吉人出身,办事通达精干,也是一名能臣,高拱任首辅时,就对他非常正视。论春秋,他只比张居正小三岁,但那副毕恭毕敬的模样,看上去倒像是个长辈。张居正见怪不怪,扯过闲话后,便破题儿问道:

“甚么事,值得你这么神神道道的?”张居正笑着问。

张四维明里是承担任务,暗里倒是向张居正表示忠心。张居正看破了他这点小把戏,言道:

“这茶真香,茶汤绿幽幽的,也极都雅。”

“丹阳县,她跑到丹阳县干甚么?”

“吕阁老不能致仕,起码我不能同意。”张居正答复得果断。

“一个弱女子,能跑到那里?”张四维笑道,“顺藤摸瓜,没有找不到的事理。”

“幸亏穆宗警省,在徐阶、高拱等精干大臣的主持下,一扫妖氛,释道两教才规复普通。不谷接收前代经验,以为这世道既不成无和尚羽士,又不成太多和尚羽士;既不成作践和尚羽士,又不成追捧和尚羽士。总之得有一个度。以是,我们既不学世宗灭佛,亦不学唐肃宗佞佛。做到这一点,起首要节制的便是和尚羽士的人数。不谷出掌内阁以后,改度牒发放三年一次为六年,每次只发度牒两千份,这本来已成定规,你们照办就是。谁晓得这第一次的度牒发放就让你们破了端方,一下子增加了一千名!”

“可贵你喜好,”张居正笑道,“不谷此次带了很多,待会儿让游七拿两罐给你。”

张四维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嗫嚅道:“增加度牒之事,也是事出有因,已经六年没有发放度牒了,各地拥到都城来但愿获得度牒的和尚,怕有上万人。很多当路政要帮着说话,原定度牒数额实在不敷,下臣便就近叨教次辅吕阁老,由他具名上奏皇上,皇上也就开恩,准了吕阁老所请,多给了一千个名额。”

张居正猛地一回身,目光灼灼盯着张四维:“玉娘现在像浮萍一样,你能找获得她吗?”

“在这里。”游七说着走出去递上一封信札。

张居正唇枪舌剑,固然责备的是吕调阳,却把张四维等别的三位阁臣也捎了出来,张四维脸红红的,低声支吾道:

“皇上要如许做,并不是不谷本人的意义,吕阁老又何必多心?”张居正蹙着眉头,言语中很有指责之意,接着又说,“吕阁老不肯值事,在外人看来,也有推辞任务之嫌。皇上要从太仓调二十万两银子到内廷供用,这是较着分歧端方的事,不但吕阁老,就是你们余下三位辅臣,也都不置一词,莫非这也是无章可循的大事?也得我亲身措置不成?”

张居正大处着眼一番弘论,张四维感觉有些小题大做,但也只能呆着脸痴呵呵地听,待张居正住了口,他赶紧屈一屈身子说道:

“首辅宽弘大量,”张四维说着拿眼觑着张居正,见他神采和缓已不似方才那般严峻,便大胆提及“梯己”话儿来,“首辅,有一件事情下官一向想奉告你,却又难于开口。”

“不重不重,”张四维红着脸答道,“下官将度牒的事办砸了,愧对首辅的信赖。”

“这事情如果当真究查,你倒没有首要任务,上有吕阁老,下有褚墨伦,这也是你张四维的夺目之处,点子是你出的,但任务却由别人来担。”张居正谈笑之间说出了题目的关键。在张四维瘫了气性如坐针毡之时,他又话锋一转言道,“不过,这件事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饭,拿了度牒的和尚们已回到各省,如果推倒重来难度太大。如果纠错,也只能比及六年以后,下一次颁布度牒了。是以,你尽可放心,这事儿就到此为止。不过,你要转告褚墨伦,叫他好生办事,再有不对,必然新账老账一起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