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述作家比起来,当时在英国本土和美国享有盛誉的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有点像是异类。出世于1874年的毛姆春秋和他们约略相称,文学旨趣却大相径庭,更靠近正统的实际主义。他初期的作品,从《兰贝斯的丽莎》(Lisa of Lambeth),到《主教的围裙》(The Bishop's Apron),再到带有些许荒唐色采的《通灵方士》(The Magician),都是典范的维多利亚小说。不过这些小说销量平平无奇,社会反应几近能够忽视不计,毛姆在一战灰尘落定前极高的着名度完整来自其胜利的剧作。

在上述几个身分的共同感化之下,维多利亚期间的英语文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乱世。诗歌的艺术持续生长,阿尔弗雷德・丁尼森、罗伯特・勃朗宁和马修・阿诺德等杰出墨客引领风骚数十年。英语文学史烂熟于胸的读者或许还记得,诸如科勒律治、济慈和拜伦之流的前朝骚人,也是在这个期间才登上名誉的顶峰。但正如前文指出的,此时小说已经上升为最首要的文学体裁,其社会影响远非诗歌所能望其项背。狄更斯的封笔之作《共同的朋友》(Our Mutual Friend)共分19卷出版,第1卷在1864年5月推出时,短短三天便卖出了三万册;乔治・雷诺德兹(George W.M.Reynolds)的《军嫂》(The Soldier's Wife)前两卷在出版当天各卖了六万册;最惊人的莫过于来高傲西洋此岸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声讨黑奴轨制的作品在1852年至1853年间出现了四十个版本,仅在英国及其外洋殖民地便售出了一百五十万册之巨。

及至维多利亚女王即位,诗歌的职位还是高贵,但就社会影响而言,却垂垂不如小说首要。19世纪叱咤风云的文坛巨擘,是查尔斯・狄更斯、威廉・萨克雷、乔治・艾略特、托马斯・哈代、勃朗蒂三姐妹和乔治・吉辛等小说家。而提及小说在维多利亚期间的风行,则不得不先谈大不列颠帝国的勃兴。

这部笑剧情节出人料想,对白滑稽风趣,10月26日首演过后颤动全城,各大媒体好评如潮,想要一睹为快的观众纷繁涌入剧场,竟至于其持续上演了四百二十二场之多。翌年,伦敦西区的剧场见证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古迹:第一次呈现某个剧作家有四部作品同时在演的盛况,并且除了《弗里德里克夫人》以外,其他三部的票房也很惊人,别离演出了四十8、两百七十二和三百二十一场。毛姆是以摇身变成炙手可热的名流,极具影响的《诙谐画报》(Punch)不失时机地登载了一幅漫画,画上是笑容满面的莎士比亚,妒忌地盯着一面墙壁,墙上贴满了毛姆四部剧作的鼓吹海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