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春江花月夜(上)[第1页/共3页]

待他坐在桌边,一清秀女子过来为他斟酒,然后,立在一旁。两位花枝招展的年青女子走到桌旁的一条长凳上坐下,开端弹着琵琶,奏着月琴。她们弹奏的是官方风行的歌舞小调和从乐府传播而来的舞曲。有些曲子他早已是耳熟能详,非常地熟谙;有些曲子则是本地的民曲,闻所未闻。但两位女子技艺纯熟,得心应手,将一支支曲子吹奏得古朴灵透,入迷入化,让人时而感受如空谷幽兰,时而感受如山涧鸣泉,时而感受如昙花怒放,时而感受如彩云飘飞。

想到这里,一股难以停止的豪情在胸中奔涌,他要把这思亲恋家之情写下来,觉得安慰。他让斟酒的女子在一旁的几案上放开纸张,取笔研墨,一旁掌灯。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饱醮汁墨,挥笔疾书,写道:

二十年前,当时他已是二十五岁,已为河南中下县丞九品上官职。那年春季,他求得功名,衣锦回籍,父母甚喜,却也为他未曾婚娶而甚忧。虽有多名大族蜜斯登门相见,但是,皆因面貌不秀,神采不雅或是娇媚过火而被他一一回绝。这让父母好是忧?忧愁。

妇人金凤,原是扬州春霄茶社的一名卖唱的歌女,天生丽质,聪明聪明,从小遭到家庭的艺术熏陶,练就一副金嗓子,常随父亲到春霄茶社卖唱,每当父亲玉笛吹起,她高歌一曲,顿时,全部春霄茶社便如痴如醉。但张若虚只是有所听闻,并未亲眼所见。

春江花月夜(小说)张宝同 2018.6.11

扬州为京杭大运河之繁华都会,运河古渡为水陆要塞,货贸集市。街道自古为官府要人和社会名流所占居,盖满了青砖灰瓦的高房大院。座座楼房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美富丽,气势恢宏。沿街两侧酒坊、茶社、饭店、旅社、药铺、杂货铺、油盐店栉比鳞次,一家连着一家。行人旅客,人来车往,络绎不断。入夜,店铺灯火透明,香气满街,尘凡百世,美女如云。到处是一派歌舞平生的繁华气象。

张若虚为扬州人,父母已年近七旬,妇人已是三十很多,膝下有一儿一女,儿子已十七,女儿今十一。自十八岁起出外求取功名,至今已有二十七年。这二十七年中,因山隔水阻,路途千里,他回家的时候只要寥寥数次。他思念最多,眷恋最甚的是妇人。

此时,夜空明朗,繁星满天。几杯酒饮过,张若虚已有几份醉意,举目远眺,仿佛看到春季的江潮澎湃浩大,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晖映在千条万条的春江之上。江水绕花丛,明月照松林,江天成一色,一轮月高悬。

滟滟随波千万里,那边春江无月明!

一日戌时,天气虽黑未晚,他与旧时老友喝酒以后,从街道的春霄茶社门前走过,听到有人在唱《后庭花》。《后庭花》又叫《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本是乐府民歌一种情歌的曲子。南北朝末代天子陈后主陈叔宝填写新词,词为“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着花落不悠长,落红满地归寂中。”此歌为宫廷乐府之典范,能在官方听得,天然让张若虚感到惊奇。他侧耳聆听,这歌颂得凄婉清丽,幽怨缠绵。

面对春江明月和夜色花香,张若虚不由思亲恋妇,感慨起离愁别绪:孤轮明月,霜天一色,江流蜿转,月下孤舟。望长江思路万千,看明月泪眼昏黄,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玉轮摇摆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