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粮食兑换[第1页/共2页]

朱聿键把他扶了起来:“如何又健忘了?不是说不准叩首的吗?”

朱聿键看了看犁说道:“明天不美意义,弄坏了你的犁,明天本王就让他们给你送个钢的来。明天还是先歇息吧,你的父亲中暑还没好,先带他归去歇息吧。”

朱聿键的目标很快就被揭开了,因为在这一季粮食收成以后,江南各地已经是哀鸿各处了。除了浙南五府以外,其他的府县官员可没有如许的憬悟,他们既不会去观察民情,也不会因为天旱而想体例引水,他们所做的只是在县衙里纳福,比及收成的时候去收取农税罢了。

南边的收成季候要早些,比及农历四月末的时候,收割季候已经开端了。因为全数改换了钢制耕具,让补种的事情速率极快,根基赶上了发展进度。颠末全部动员的尽力抗旱,加上全数改种抗旱作物,固然土豆和红薯只收成了原产量的一半,但也充足糊口了。

崇祯二年的干旱范围很遍及,灾情乃至涉及到了江南地区,固然依托着浩繁的河道,江南的歉收并不算严峻,但交纳农税以后,还是有很多人难觉得继了。收成的粮食都被换成银子交了地租和农税,空着两手的农夫没有种子没有口粮,让他们如何能熬到下一个收成季候。

“好了,我就不打搅了。我还要去别的处所看看,这就走了。”朱聿键穿好肖甯送过来的坐蟒袍,再次翻身上马,带着木兰卫们分开了。

“是,是。”年青人已经傻傻的,不晓得该说甚么了。

朱聿键当即命令,声明本年水灾严峻地盘歉收,本季庄稼免收农税,同时答应各地农户以二比一的比例将土豆和红薯等细粮在宦海换成大米。朱聿键的这道号令一下,浙南五府欢娱一片。

如许的动静传得很快,特别在这个衣食无着眼看就要饿死人的期间,有粮食的动静有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不管是真是假都让人信赖。留在故乡只要被饿死,去浙南五府另有一线活路,是以信赖不信赖的人都开端拖家带口向着浙南五府进步。

“好吧,我记下来。”郝玉兰拿出铅笔在一个本子上写了起来,这铅笔是比来朝鲜方才开端出产的,在大明还是较为稀缺,不过唐王府不会贫乏如许的别致东西。郝玉兰也是感觉照顾便利,更是能够随拿随用,以是才带了一支在身边。

朱聿键亲身去观察各地灾情的动静,很快就被风传到了官员们的耳朵里。见到唐王殿下都亲身观察,各地官员也都动员起来,带领着百姓们担水浇地,固然如许做不能完整挽回歉收的运气,但起码不会形成颗粒无收的局面。

浙南五府有很多人都是从外埠迁来的,这内里有大量工匠,也有很多是农夫,乃至另有很多各地科考有望,到浙南五府当教员的秀才们。他们在四周各省天然另有很多亲戚,常日里传个口信都说本身在浙南五府的糊口多么敷裕,惹得亲朋老友无不恋慕。现在家中粮食歉收,百口人眼看就要饿死了,他们独一的但愿就是那些已经进入浙南五府的亲戚。

百姓们向来没有见过,竟然有如此为民做主的王爷,心中不时想着百姓的安危。同时官员们也是赞叹朱聿键的先见之明,竟然在客岁大歉收的时候,就既是要求各地屯粮,不得对外卖出一粒粮食,这才保住了本年歉收后的处所稳定。

这一季官仓没有支出任何粮税,粮食总量却晋升了很多,只不过大部分稻米都被换成了土豆和红薯。官员们非常担忧,因为朱聿键说过土豆和红薯不耐储存,为此他们还将曾经统统红薯都晒成了干,又将土豆做成粉条出售。但是现在大量土豆和红薯入仓,朱聿键却仍然储存这些粮食,除了平常耗损不准再多做粉条和红薯酒。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