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忧国不忘发财(上)[第1页/共3页]

李贞话还没说完,李世民的脸立时耷拉了下来――那头三个儿子正争得不成开交呢,这头又冒出个李贞来了,还真令李世民气不打一处来的,恨恨地挥了动手,冷冷地哼了一声,打断了李贞的话,大殿中的气温霎那间仿佛蓦地低了几度似的,寒得叫民气颤……<dd>

最早脱手的是越王李泰,头天李世民刚出劝学圣旨,次日一早李泰便上了奏章,在大肆吹嘘了自家老子的贤明决策一番后,提出要编文籍,明儒学之主张,并毛遂自荐要充当总编;李泰的奏章写得慷慨激昂、颇富文采,令李世民看了以后,龙颜大悦,可还没等李世民下诏准行,那一头得了动静的太子却不干了,一样上了本章,宣称弘文馆在东宫,内里藏书丰富不说,弘文馆学士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人,既是要修文籍,自该由东宫出面为妥;李承乾的本章言词灼灼,也很有事理,这令李世民很有些子难堪,可还没等李世民做出个定夺,蜀王李恪也上了本,一样是提出治文籍的事儿,所分歧的是李恪的文本中不但载了然如何治典、治何文籍,乃至连呼应的治典打算都详细地列了出来。就这么着,三个皇子算是正面杠上了,还说得都挺有理的,这一下李世民可就犯难了,一时候也没法决定该由谁来主导此次修典,干脆下诏让朝臣们上本议事,呵,这回可就热烈了,一起子皇子门下的门客们上窜下跳地忙乎开了,朝堂中立时烽火四起,乱哄哄地没个安生。

兄弟们斗不斗的,李贞并不体贴,如果其他事情,李贞压根儿就懒得理睬,可这回治典之事却令李贞看到了此中的商机――颠末近两年的筹办,李贞的印刷厂场已经靠近完工,连样本书都已经印制出来了,是该到了赚大钱的时候了罢,只不过光有技术还不敷,还得有契机不是?如果没个花样,暗里起印、行书刊,被人参上一本那可就要出大事的不是?对于夺嫡李贞没兴趣,可对于赚大钱,李贞倒是做梦都想的事儿,天然不想让如此好的赢利良机烂在手里头,可该如何渔翁得利却另有得计算不是?李贞几次考虑了好些天,总算是想出了个别例,这不,立马忙乎开了。

贞观七年仲春二十一日,拖延了一个多月的科举总算是放榜了,之以是迟延了如此长的时候,并不是因考生云集而忙不过来,实际上是因考生少得不幸不说,质量还差的很,愣是令主考官不知该如何决定――堂堂一个大比,明经、俊士、明法、明算、明字、进士一共六科,可总考生加起来却只要不幸的三百人不到不说,真儿个能考过的更是只要明经科不到十人罢了,其他五科竟然无一人合格,如此丢脸的成绩实在令主考们有些子不知所措――固然往年的科举成绩也好不到哪去,可毕竟各科都另有些当选者,起码进士科还能有1、两名俊才脱颖而出的,可这一科竟然全军淹没,这令一向倡导教养百姓,选天下之才为己用的李世民分外的恼火,大怒之余,再次下劝学圣旨,诏令各地务必遵循履行。

“宣。”李世民正在气头上,冷着脸,沉默了好一阵子才挥了动手说道。

贞观七年仲春二十四日,又到了早朝的日子了,老爷子才刚上朝呢,屁股都没坐稳,一帮子皇子们就闹腾了起来,开端时是各抒己见,到了末端就成了相互争论,吵得面红耳赤,那些个凭借于各皇子的朝臣们也忙着为自家主子帮腔,满大殿乱糟糟的,的确就跟菜市场没啥子辨别,这也难怪一起子皇子们如此热情――这主持治典之事不但是立名天下、青史留名的大功德儿,对招揽民气士气也有着莫大的好处,更别说朝廷拨款那一块大蛋糕的甜美了,此时不争更待何时?皇子们倒是争得痛快,却令李世民头疼欲裂,无法之下,不得不早早地宣布散朝,调集了房玄龄、李靖、长孙无忌等一干子重臣到甘露殿议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