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千秋功绩[第1页/共2页]

理藩院尚书周泰也道:“皇上,李朝内哄真假难辨,不宜冒然进入争端,何况非论李朝反叛两边终究谁胜谁负,于大清天国身份都无影响,置身事外方为上策。”

浑河又称小黄河,流经都城四周经常常淤塞成灾,不但影响漕运,连带着河道四周地盘也全成了斥卤之地,百姓流浪失所。

官员们从肩舆中走出,相互打号召,一同上朝,向乾清门走去。

天子上朝不是在太和殿,也不是在乾清宫,而是在乾清门前的空位上,又称作御门听政。

垂垂靠近乾清门,官员们也更加庄严。

工部尚书退下后,百官无事可奏。

按理请战之人必是武将,既然是武将则归兵部统领,也无怪杜臻会如此气愤,这和部属越级上报是一个事理,不过他正骂着,俄然看到李光地意味深长的目光,顿时内心一个机警,赶紧住嘴。

他们连夜奉诏入宫,与康熙参议了大半夜总算商讨出了些端倪,本日早朝,康熙便要在群臣面前公布这两份国书,并宣下天朝旨意。

内侍寺人走到御阶下,将工部尚书的折子呈给康熙。

康熙道:“朕这另有一道折子,是一道请战折,是早朝火线才送来的,送折的信使虽是四百里加急,但跑死的马比八百里加急还多。”

康熙给内侍寺人使个眼色,早就筹办好的寺人拿着李朝国书出来,通读一遍。

自康熙即为以来,先有鳌拜之乱,再有三番、台湾、俄国、李朝、准格尔轮番反叛。国库里银子鲜有超越一千万两的时候。

两份国书读完,大臣们顿时群情纷繁,毕竟两份国书出入太大,并且一份是爹打儿子,另一份是儿子打爹,未免好笑。

百官愣住了,李光定、杜臻等一众尚书也愣住了,这仿佛和说好的不一样啊。

陈廷敬心道:“无耻啊!无耻!李超国王和李朝世子,现在都可称作李朝之主,究竟帮谁并不说清,摆了然是想让两方开价,价高者得,至于甚么戴德戴德,的确是废话,你都派兵驻扎了,李朝人敢不戴德戴德?”

工部尚书先出列道:“启禀圣上,按照四阿哥所绘水文图,臣等研讨好久,制定以开辟新河道之法代替疏浚旧河道,来管理浑河。”说着将一本奏折举过甚顶。

大臣们排成两列,站在乾清门外,宣礼寺人的鞭子乍响,宫门大开,北风中,百官上朝。

百官无语。

陈廷敬好歹也是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自打当了户部尚书以后,每天为阿堵物忧愁,也多亏他主政户部,大清财务才撑得下去。

康熙精力一振道:“呈上来。”

不过出乎他们料想的是,康熙却打断了他们:“先都别急着附议,朕还没有说完。”

陈廷敬心中一阵哀嚎,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出列道:“臣遵旨。”

初春,都城内的积雪已化去了大半,颠末一夜的酷寒,又结成了冰,留在地上,抬轿的人不得不谨慎翼翼的在冰上行走,以免脚下一滑,轰动了肩舆中的老爷。

这也有了四阿哥在康熙寿宴时进献水文图的事情。

这时兵部尚书杜臻出列道:“皇上,两份国书非论哪份所言为真,都乃李朝内哄,我们不该冒然出兵,坐山观虎斗方为上策。”

康熙看似随便的道:“诸位爱卿无事了吗?朕这里另有一件事,明天夜里,李朝呈来两封国书,诸位爱卿听听。”

陈廷敬内心骂道:“天朝教养是假,奸刁无耻才是真。堂而皇之的进驻属国,别的影响先不提,光是军费一条就充足祸国殃民的了。”

李光地出列道:“臣附议。”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