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东莱故事(四)[第1页/共3页]

此人答复道:“是的,管仲乃大贤!”

刘备这一通好说,说得他喉干舌燥。固然事发俄然,他所发之谈吐另有不快意之处,但也算是能自圆其说了。他才不管甚么礼孝仁义呢,这都是统治者对治下之民要求的。真正的明白人,权臣豪强等,哪个讲这个?小民百姓对天子很害怕,在权臣眼中,废立天子却只若等闲。甚么天子天命,都是瞎扯,贵爵将相,宁有种乎才是真谛。刘备只想推行他的格物学。一是为这个他所钟爱的年代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进献。二是他“用心”去研讨格物后,不管卢植还是郑玄,就不会对他的其他学问过分严苛了。就算他《五经》不通又如何,他仍然是格物学的实际宗师,儒家的大功臣!

刘备奸刁的一笑,大声道:“诸家学说,皆知其但是不知其以是然。只要我儒家先圣,有大聪明有大仁心,因而有格物致知一论著于书间。惜哉此煌煌之言蒙尘数百载。自本日起,我儒家魁首诸家学说,奉天命,佐君王,名正言亦顺矣!治国平天下,舍我者其谁?”

刘备没等此人说完,便打断了:“这么说来,尼宣公也是很赞美管仲的了?”

堂下诸子,听了不由热血沸腾,纷繁站了起来,举臂高呼:“奉天命,佐君王!治国平天下,舍我者其谁?”

“既然天下之事皆可谓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那么,农者,商者,兵者,法者,阴阳术者,医卜之流者,我等皆可去格!我等皆可去穷其理,致其知!是故,儒家者,格物乃其根底骨干,而法家、兵家、农家等流,皆为我儒家之枝叶也!是故贤人有言,格物致知后,方可修身养性,诚意正心,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吾觉得,此言大善!不知诸君觉得然否!”

好吧,刘备的目标到此完整透暴露来了,趁此机遇,把格物学高高举起,让它成为儒家的一面永不倒下的实际旗号,深切贯彻到诸学子心中,让它去生根抽芽。

刘备击掌道:”对啊!尼宣公如此夸奖的人物当然是大贤了。但是这么个大贤,为安在他的主公公子纠死的时候,没有为他殉死,还做了他故主的宰相?“

好吧,实在如果卢植和郑玄在这里,必定会怒斥刘备强言巧辨,正理邪说。不过他们却也没有体例来辩驳,因为刘备所提出来的,占有了大义的名份,对儒家治世来讲,太有效了。遵循如许下去,不消多久今后就没有人自称是法家传人,兵家传人,纵横家传人了。十足改称儒家传人!因为他们是通过格物致知获得诸子知识的!

“但是吾觉得非此论。先圣所言,皆有深意,岂能如此解之?是以吾觉得,格,乃穷也,物,乃理也。此物不拘外物及性分之物。天下之事皆可谓之物。天下之物皆有其理。格其物而知其理,然后致知,致德行之知,致见闻之知。从而知行合一!”

好,不怕你问,就怕你不问。刘备对劲的一笑道:“之前格物致知,因为诸经之烦琐,故历代儒者未正视,且因章句之误释,故天下诸子皆觉得格者乃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也。郑师亦持此论。”说到这里,世人便笑,此时氛围已经垂垂轻松。

这一段典故在坐之人无所不知,子贡曾经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因而才有孔子关于“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的答复。刘备如许一问,世人傻掉了,刚才另有一句被刘备打断了没说出来,就是:“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关于子贡的疑问,孔子作出了很好的答复,先是说了一通管仲的功劳,然后说莫非要管仲像普通的平淡男女一样,为了守末节而在山沟里他杀而不被人晓得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