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普渡之惑[第1页/共3页]

“都有哪些眉目,可否奉告一二?也许,本宫活了几万年,也能给你一些建议。”

“此事本是死局。玄奘足足想了一夜,终究,悟了。蛇与农夫各有态度,本无对错之分。既是无解,何不敞开胸怀,感化众生呢?看似死路,凭着一颗善心,说不定,还能求得一线朝气。”

“这就是你所说的没想全吗?”

临出门之际,女娲又转过身来对着玄奘道:“你们的西行,是走到女儿国了吧?”

石门内,一片沉寂。

“从当时起,贫僧开端重新打算西行的体例。凡人寿元有限,这证道之路,贫僧所余不过数十年罢了。何况,说到底,贫僧这一起都有大圣爷保护,方得逢凶化吉。若那厥后人没有,又该如何?以是,对于贫僧来讲,最首要的并不是渡了谁,又渡不了谁,而是要为厥后者寻出一条实在可行的门路。贫僧以化缘的名义,为百姓写信,为百姓治病,都是为了寻出这条路。‘为比丘,下就凡人乞食以资身’,同时却又出世,独立重生。虽说也是不易,但厥后者若能按着贫僧的体例,总不至于寸步难行。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那你寻到了?”

玄奘微微低着头,双手合十,谛视着空无一物的空中,一言不发。

……

那石门内,女娲悄悄地立着,玄奘站在她身后不远处。

他悄悄地谛视女娲。

好久,女娲展开双目,轻叹道:“经你这么一说,本宫俄然感觉,这佛法与道法,竟是如出一辙。皆是在跨出最后一步前停了下来……也难怪了。当日,便是老君点化的释迦摩尼,只是没想到,他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怪本宫当日太轻信于人了。”

“如果到处借由大圣爷的力量去普渡,到头来,普渡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算不得甚么法,道,更是无从提及。”

话到此处,玄奘微微抬头,那目光当中透着丝丝无法,思路在回想的画面当中游走着。

玄奘缓缓摇了点头:“佛门避世,道家,又何尝不是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世人之所恶。’实在娘娘说错了,‘上善若水’,老君是真的做到的。若非做到,他又如何修得出‘有为’?只是,此‘水’非彼‘水’。”

“这是‘求不得苦’啊。”女娲抿着唇,谛视着玄奘的目光和顺得像一名母亲。她轻笑道:“你本身也已身陷苦海,不再超脱了。”

玄奘淡淡叹道:“娘娘所言,想必是‘上善若水’吧。”

“贫僧不但一次思疑过,如果众生的苦与恶乃是与生俱来……如果那般,或许贫僧做甚么都是徒劳。幸亏本日得娘娘解惑。不过,如何普渡,正如贫僧方才所说,还是未解之题。贫僧现在独一能做的,只能是信赖。除此以外,再无他法。”

红色的火光透出门外,猴子不自发地攥紧了金箍棒,须菩提倒是呵呵地笑了起来。

“此乃顺境,大略看去,上至天庭元帅,下至凡人,众生之苦皆有解。可细想之下,却又心惊。三界众生何其多,若常常需求如此援救方可离开苦海……贫僧毕竟不过一凡人耳,总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届时,又有谁来持续普渡大业呢?”

“谈完了?”看到玄奘安然无恙,猴子稍稍安宁了些。

话到此处,玄奘便没再往下说了,只是微微抿着唇。

女娲微微点了点头。仿佛想起了些旧事,那神情当中,透着说不出的无法。

玄奘展开双目,有些不解地望着女娲。

“老君所言,‘上善若水’之水,乃是津润万物之水,水往低处流,愿者自中计,拒者莫强求。说到底,便是‘有为’,汇之一个‘润’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