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廷议[第1页/共3页]

林延潮答道:“是嘉靖三十八年。”

申时行道:“你这契而不舍的劲,老夫倒是信得过,也好,此事上老夫能够与许新安再好好谈一谈,坐吧!”

林延潮道:“门生也知此事不是一蹴而就,但一次不可就两次。”

申时行吃得很细心,鱼肉里的骨头都要剔得洁净,方才放入口中咀嚼。

这一场廷议也是有了告终。

林延潮闻言道:“多谢宋兄提点。”

然后申九带林延潮来到申时行的值房,见申时行果然正在用午餐。

说到这里,林延潮想起徐贞明病逝心底实在难过,而这番薯的事,申时行分功给王锡爵,王锡爵则去便宜了李三才,这事本身不能不提啊。

“而这一次门生进京,门生的弟子,弟子的门生都但愿门生在朝堂上能够尽到改正之责,不但规劝天子,还能为朝廷办成一些大事,如此方不负了这事功二字。如果学肇事事不主张难道成了光说不练嘛?今后天下的读书人会如安在背后评断门生呢?”

宋九笑着道:“那可不敢当,大宗伯眼下位极人臣,他日能不健忘小人已是三生有幸了。”

申时行笑道:“如何敢当?对了,你叫老夫恩师,我倒是差一点忘了你是哪一年的进士?”

Ps:还是下一章明天发。

“门生提事功变法之主张已有近十年了,他主张倡立义学,报纸,都是长远之计,而眼下足以称道的事功乃引进番薯,苞谷,此事成在徐通政,但徐通政却半途病逝,故而门生未得全功。”

林延潮晓得此事算是畴昔了,然后与申时行并坐在炕上。

还未等申时行持续问,林延潮道:“另有反对门生海运的陆司徒,他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

邻近中午的时候,一众大臣们终究从乾清宫步出。

但见宋纁向林延潮道:“林宗伯方才你在廷议当中所言并非没有见地,但眼下朝廷的环境你不是不晓得,那里能再拿出钱来建海船,募运军。”

林延潮当即道:“恩师,这海运之策门生于胸中通盘思虑清楚,并与前漕运总督王临海商讨多时,并且如果海船从淮安出,将两淮之盐也可贩与辽东……”

申时行道:“现在明白也是不晚,那么海运之事还是罢了吧。”

“万历八年!”申时行点了点头道,“那么方才在殿上与你争论的石司农是多少年的进士啊?”

申九入内后出来禀告道:“元辅正在用饭,大宗伯先出去吧!”

申时行点点头:“那就是更早了。

申时行问道:“你知老夫这一次召你回京任礼部尚书的企图?”

申时即将茶盅放在一旁,当即道:“你在朝中资格太浅,要想在廷议上让各位大臣卖你这个面子太难。当年王临海为漕督时,手握实权,但因开海运仍落了个罢官的了局。你自付比当年的王临海如何?”

而申时行闭上眼睛,摇了摇手。申九大声道:“起轿!”

“是嘉靖三十二年的进士。”

林延潮以九卿身份参与的第一廷议实在不那么顺利。

“谢恩师。”

申九笑了笑,抬高声音道:“老爷方才在各位大臣面前没给你好神采,这也是把你没当外人来看,不然你看老爷几时对人面责过,一会儿把话说开了就没事了。”

申时行点点头道:“故而你明知不成而为之,这倒不失为似迂而直,以患为利之道。”

九卿三三两两鱼贯而出,众大臣们脸上虽有倦色,但大抵上还是松了一口气的模样。

申时行端着茶盅想了想道:“此事许新安是否也有主张?”

“你我是布衣之交,我林延潮岂是忘本之人,今后休要提如许的话。”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