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九章 弹劾之事[第1页/共2页]

我们贫寒人家,读书出身,唯有这点对峙,临大节而不成夺,你要我认错,不可!

读过奏本之人,无不拍案叫绝,引得越来越多官员来看。

次日午朝以后,林延潮携奏章出右长安门来到通政司。

房外风雪虽是停了,但是地上,屋檐上都积了厚厚一层雪。

京官如有密事要上奏,都是直接通过会极门文书房,而不走通政司。

昔日有人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本日又加一句,读林三元《自陈表》而不唏嘘者,其人必无志。

灯火下,林延潮悬腕运笔,字字透纸,句句斑斓。文章一气呵成,疏面整齐,不洗一字。

最后通政使倪光万一句概之。

张诚道:“陛下,此中有林三元上的奏本。”

从通政司到文书房,到司礼监,林延潮的奏章转了一手,又一手,世人展转之间,爱不释手。

当然林延潮的奏章,上呈给天子之前,已是由不知多少人看过。

书房内点起了烛火,透着窗户纸,灯光将林延潮伏案的身影,映入雪中。

林延潮来到通政司衙门前,与一众官员列队,交递奏章。

小天子实已是将言官弹劾林延潮的奏章一概留中。

众目睽睽之下,林延潮亲身往通政司送达奏章的事,也是有人缓慢报之马御史,洪鸣起等人。

天已是暗了。

这些官员们见林延潮来通政司,纷繁群情,心道,林三元最后还是怂了,这关隘不得不上表向御史认错。

小天子看着如小山般的奏章,不由扶额道:“先放在一边搁着。”

第一名看得官员通读,不由仰天长叹,所谓华国文章,也不过如此了。

眼下林延潮肯上表认错,小天子心道,既是如此,就处以罚俸,如此惩罚不会太重。

匹夫不成夺志也,出自论语。

最后林延潮写到。

待言志之时,将半篇文章的情感,如决堤般宣泄而出,令人深深震惊。

与马御史的朴重分歧,洪鸣起得知的一刻,不由嗤笑,与众官员道,老夫的奏章,使乱臣贼子惧矣,林三元又如何,还不得自食其言,与老夫认错。

这述而不作的言语,将情感一点一点的积储,令闻者不知不觉当中已是动容。

官员们群情纷繁,待轮到林延潮时,他一声不吭交给门前的通政司属吏。

因而世人都放动手头之事来看。

不管是官员,还是寺人都是争相读之,大家传抄。

是啊,圣眷在身又如何?还不是服从于言官的笔下。

几名官员们一并伏案而读,记性好的,当场咏句背诵,记性不好,当堂誊写在纸张上,誊写好,又借别人誊写,如此一传十,十传百。

这通政司属吏待听闻是大名鼎鼎的林三元后吃了一惊,看着奏章模样,一看就是奏本,而不是题本,知是官员私家奏章,想到这几日朝堂上交相弹劾林延潮的奏本,不由心底一笑,心道林三元最后还是服软了。

马御史闻以后,不觉得意,用笔点了点,对摆布御史道,老夫所为不过激浊扬清,对林中允倒不是有甚么成见。

因为颠末通政司递送的奏章,要当众拆封,分类,还要誊写副本备照。也有呈现通政司衙门,直接将你奏章扣下,不让你上呈天子的环境。但林延潮这自陈表,就是写给统统人看的,无所谓保密不保密。

毕竟没有几个官员这么大胆,敢在言官弹劾下自辩的。自辩的结果,就是遭来更多的弹劾。通政司属吏将林延潮奏章拿到公厅,当众启迪,自有官员节写副本。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