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奇儒生,郑姓大木[第1页/共2页]

至于这些小和尚,则是他南下寻王彦途中所遇,乃是北少林弟子,而他曾经也拜师少林,算是同门,便一同南下。

这些小和尚年纪都不大,最多的也就十五六岁摆布,正骑着马匹,围着马车打转。

“在浙诸王多以降清,唯殿下与鲁王不降,而鲁王传闻已经逃往台州,殿下则与臣工坐船逆钱塘而上。”郑森微微一笑:“今殿下与诸臣工固然着便衣,然身上气质却为窜改,且诸位臣工多穿儒服,殿下身边跟着这么多气质不凡的老儒士,想让人不知,也难也!”

当下王彦又扣问,吴淞口大战后,胡为宗的经历,才得知,他被清兵逼上死路,同军士投入水中,将士们多被江水淹死,而他则仰仗长年在漕运上打滚,而练就的一身好水性活了下来。

郑森被郑芝龙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并拜钱谦益为师,亲目睹立国不过一年的弘光朝廷土崩崩溃,而他的教员钱谦益亦投降清庭,郑森对此愤然,随跟从部下逃至杭州,却又再一次目睹朝廷颠覆。

对于马士英、阮大铖,唐王心中也是暗恨,但二人乃是国之大臣,就算他以是监国,也不能斩杀二人,这青年却好大的口气,令唐王悄悄称奇。

那男人对着王彦便蓦地几拜,而后才摘掉蓑笠,王彦视之,心头立马一颤,“为宗!汝竟然还活着!吾觉得汝已今没于吴淞口矣!”

王彦听他呼喊,内心不由一惊,莫非是旧人?因而赶紧视之,而那骑士却已经翻身上马,疾步走到马车之前,膜拜在王彦身前。

唐王没有想到能在衢州城内,遇见郑芝龙之子郑森,他本就诧异郑森的不凡,心中非常看重,现在又发明其父身份,天然好言拉拢。

本来提剑在手,筹办搏命一战的王彦,见眼下景象,不由微微一愣,但同时内心也不由得长长松了一口气。

王彦见此,赶紧收起长剑,跳上马车,将他扶起,“多铎势大,五千后辈,为保护百姓而死,为宗有何自责?泰祯之死,亦是吾决定让汝等断后,才有吴淞口七日血战,任务在吾,而非汝也!今为宗能回,吾心甚喜,切莫自责,而该当重振精力,为战死的忠魂,报仇雪耻!”

听其阵容,这股马队足有五六人,并且自北方而来,那便根基不成能是大明之军,王彦之心顿时跌入谷底,随赶紧让车夫催马疾行。

因为身上有伤,以是胡为宗一向埋没于吴淞养伤,待伤好时,扬州军民已经出余杭,往天南而去。

“殿下谬赞。”郑森闻唐王之语,不由赶紧施礼道:“森不过一儒士,当不了殿下之赞,而殿下之贤明,森却早有耳闻,现在国度危难,恰是豪杰抖擞之时,以殿下之雄才大略,当网狂澜于即倒也!现在南京先失,杭州又陷,二主俱为清兵所掳,大明朝倾国无主,森愿休书家父,迎殿下入福州即位,规复国土,抗击清军,重整我大明江山。”

“五千弟兄,尽死于清军之手,末将未能护李将军逃脱,单独苟活,愧对将军之托也!”胡为宗泪流满面道。

唐王闻言,不由得大惊,赶紧让其免礼,诧异道:“本王未曾与汝相见过,汝安知本王身份?”

马车在路上奔驰,王彦心中尽是焦心,但正在这时,身后却俄然传出一阵马蹄奔腾之声,这立马使得王彦神采一寒。

在唐王与诸臣打量着面前青年时,青年亦察看着一行人,竟然在唐王未开口之前,俄然行大礼道:“南京国子监监生郑森,拜见唐王殿下,插手诸位大人。”

“将军?”在王彦微愣之间,又一名骑士来到马车之前,他着装于小和尚们分歧,身穿短打,头戴蓑笠,看不清面孔。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