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过去与未来[第1页/共2页]

郭嘉走了过来,挽着杨修的肩膀,哈哈一笑。“行了,大过年的谈甚么学问,曲高和寡,如何与民同乐。走,我们下去逛逛。我感觉那些傩舞有点意义,就是看不懂,德祖你帮我解解惑。”

杨修借坡下驴,和郭嘉一起下城去了。孙策不屑地笑了笑,用杨修刚好能听到的声音感慨了一句:“没文明实在也不成怕,可骇的是不敢承认,自欺欺人。”杨修听得逼真,却不敢辩驳,只好装听不到,和郭嘉仓促走了。

“钱唐、余杭之间真有古国?”冯宛问道。

孙策说得这么笃定,万一最后研讨出越人真是夏禹的先人,那可真是捅了大篓子。《太史公书》里就说越人是禹的先人,只是没有确实的证据,信赖的人未几,只当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黄月英笑道:“嘻,好大的口气呢,这么说,你家又何必自称孙武以后?”

士绅们纷繁围了过来,热忱地和孙策打号召。

黄月英转了转眼睛,摸着鼻子如有所思。“是哟,仿佛是没听你说过。”

“将军还真是处心积虑啊。”杨修讪讪地说道,顾摆布而言他,气势较着弱了几分。

一个长着一张圆脸的小土豪不解。“将军,此话如何讲?”

孙策哈哈大笑。“是不是真的,和你们也没干系。”

“将军,真有此事?”

孙策没有急着答复。他看着远处半晌,幽幽说道:“就小我而言,有没有一个强大的先人实在并不首要。就算有,他也庇护不了你。儒门言必称夏商周,三代先人安在,与浅显百姓有甚么辨别?要想糊口得有庄严,靠先人庇荫是最没出息的一种,有本领的人都靠本身,不是我以先人为荣,而是先人以我为荣。”

黄月英深有同感,连连点头表示附和。

在儒家文明中,玉器有着极其首要的职位,乃至能够说是文明礼节的意味。在实际中,玉器也与皇权息息相干,浅显人是不能等闲用玉的,玉器的首要利用者就是皇家,琢玉几近是一项专为皇权办事的技术,在官方底子没有市场。在读书人的看法中,玉器就是中原文明,和蛮夷八杆子打不着。如果钱唐、余杭之间真有大量玉器遗存,这足以证明那片地盘曾经有高度文明,说不定真是贤人到过的处所。

四周一片沉寂,就连爆仗声都停了,城上城下几百双眼睛看着杨修。众目睽睽之下,杨修心跳加快,嘴也有些干。他看看四周,悔怨不已。一不谨慎就上了孙策的当,出了丑。为表示与民同乐,孙策聘请了很多宛陵本地的士绅一起登城饮乐,这些人现在就在城上,散在四周,等着看他出丑。他如果不能辩驳孙策,这“没文明”的恶名就甩不掉了。

孙策笑而不语。

“你们又不是越人。”孙策打量了他们一番,笑道:“如果我猜得不错,你们大多是中原人的后嗣,真要细算起来,说不定是哪个古国封君的子孙,只是你们本身都忘了。比如说他……”孙策一指蒋干。“他就是蒋国的后嗣。你们啊,归去问问白叟,或者看看家里有没有甚么遗物,请真正有学问的人看一下,或许能看出一点门道来。你们别找我啊,我比杨德祖还没文明呢,我就是武夫。”

三皇五帝究竟是哪几个,就连最有学问的大儒也说不清,但巧的是,不管是说五帝还是讲三代,禹都是一个绕不畴昔的人物。非论是儒家还是墨家,对禹都非常推许,《尚书》里就有《禹贡》一篇。

杨修没敢接孙策的话,眼神时而镇静,时而不安。

“你甚么时候听我说过?”

四世三公、经学传家的杨家后辈没文明?就算用脚指头想也晓得这是一个笑话。但孙策有备而来,杨修内心没底,恐怕孙策一回身取出几件古玉来,当场逼他承认,那就一点挽回余地也没有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