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如此,参军也是如此,人间万事概莫能外。如果不是读书能够入仕,能够享用各种仕进的特权,有几小我情愿半夜灯火五更鸡,只为学问而生?

孙策摇摆动手中的酒杯,沉默不语。

“这是增订版。”见孙策盯着书看,袁衡主动解释道:“增加了几篇新的文章。”

凡是有利可图的事,都很难悠长。

大吴新建,天下不决,参军天然有吸引力。但是明眼人都晓得,这个局面保持不了多久,一旦益州安定,天下承平,军中将领的出息必须会产生严峻窜改。

如果不参军,他们完整能够挣得更多,并且不消这么辛苦。

这和东汉豪族权势收缩同步。募兵要有钱,豪族费钱募来的兵当然只听豪族的,豪族有了兵,气力更强,天然乐见其成。厥后黄巾大起,朝廷没钱募兵征讨,只好放权州郡,让军队真正成了豪族的私兵。

孙策依着袁衡折好的书角翻开书,看了一眼,是一篇名为《君父》的政论,的确是新文章,之前的版本里没有。孙策拿起来,翻到这篇文章的开首,读了起来。

孙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细细的品了品,这才渐渐咽了下去,将手中的酒杯悄悄搁在案上。

孙策眼神微闪,沉默了半晌,放下了手里的书。近似的话,他已经听杨修说过了,现在袁衡又说,看来他们已经通过气,获得了共鸣。至于仲长统新增的这篇文章又在此中起到了甚么感化,又是谁影响了谁,一时却难以判定。

袁衡之前就读过《昌言》,现在又读,孙策多少有些不测。

参军交战可比读书辛苦多了。

《昌言》是朝廷第一批帮助印行的学术专著,因为满是政论,读者面积有限,只印了一千册,稿费也有限,只要五金。仲长统另有议郎的官职在身,不缺吃喝,也不在乎,拿到稿费后,到书坊定制了一批精装本,慎重其事的送了一部给孙策,便感觉此生无憾。

他晓得郭嘉说得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军中将士也是人,固然不解除有人真是心胸天下,但绝大部分人还是要考虑小我好处,考虑出息的。如果参军不能获得更多,却要支出更多,吸引力天然有限。

浅显士卒还好一些,毕竟他们亏损也就是这么三年,三年以后就复员了。如果能安排一个不错的事情,这三年兵也算值。万一能有一官半职,比如县尉、亭长甚么的,那更是功德,就连立室都会轻易很多。

仲长统很年青,但他很聪明,在获得孙策帮助后,一心一意的做学问,几近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他的尽力获得了回报,年方弱冠便成了真正的学者。在与贤能文学的辩论中,他申明鹊起,很多人都被他佩服,书商看到了商机,主动要求印行他的书稿,并将稿费进步到了破天荒的三百金。

“唯。”

郭嘉说着,举着已经空了的酒杯,目光炯炯地看着孙策,神情开阔。

“臣妾怯懦,不敢想。”袁衡抿嘴而笑,可贵地和孙策开起了打趣。

“既然如此,那你又叹甚么气?”

皇后袁衡还没睡,正由两个宫女陪着,坐在一旁读书,见孙策进殿,放下书,起家迎了上来。闻到孙策身上的酒味,眼中暴露一丝异色,却甚么也没说,为孙策解下外套,又命人筹办洗漱用水。

这时候,有人想方设法的参战,抓住最后的建功机遇,有人想贪墨一些军费,在复员之前捞一笔,都是难以制止的事。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的重罚严惩,只会让军中士气受挫,情愿参军的人更少。

军中贪腐只是初露苗头,如果不加以调剂,只会愈演愈烈,靠酷刑峻法是禁止不了的,还要从底子上处理题目――调剂好军队的好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